零食代工厂的台前幕后
同样的零食,同样的工艺、味道、口感,价格却比大品牌便宜得多。一直隐匿于品牌方背后的代工厂、源头商,正被年轻人拉至台前。现如今,各大网购平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代工厂自营产品的身影。代工厂从幕后到台前的出击,让依靠贴牌加工模式崛起的零食企业陷入危机。
代工厂被年轻人拉至台前
目前,买性价比更高的代工厂自营产品,已是年轻人的新消费方式。
想吃某品牌的猪肉脯,张静只需要网络搜索代工厂零食,就能找到对应的加工厂。然后,在电商平台输入加工厂名字,相比原品牌要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同款猪肉脯就会出现在眼前。像张静这样的年轻消费群体已不在少数。以张静找到的这家店铺为例,猪肉脯生产商来自江苏靖江,售卖的同款猪肉脯月销近千单。“代工厂自营零食比大牌零食便宜了一半,配料表差不多,味道差不多,被委托生产商都一样,食品许可证编号和具体生产地址也一样。如果不是特别挑剔,完全可以买便宜的代工厂产品。”张静如是说。
据了解,零食代工生产过程中会有不可避免的工艺和配方共享,代工厂在生产自有品牌产品时会微调配方。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代工厂出品的包装略显朴素,来自知名品牌方与来自实力代工厂的同款零食,口感、品控上差异不大。一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兴零食品牌采取与工厂合作进行代加工的模式“轻装上阵”,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并且以线上售卖为主。从品牌所属地可看出,沪闽粤是零食企业大本营,长三角与珠三角是休闲零食品牌集中地。
走向市场前端是必然
近年来,零食代工厂已经登陆资本市场,颇得知名投资机构青睐。事实上,不少零食代工厂早已主动从幕后转战台前,产业链上的力量天平正发生微妙的变化。
许多大零食品牌自身的生产工厂规模普遍比较小,甚至没有生产工厂。采用代工的模式能降低上新生产线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缩短生产周期,且不需要庞大的投资就能打造自己的品牌。2017年以来,贴牌代工的生产方式开始受到不少新兴品牌的追捧。业内人士直言,零食行业同质化比较严重,随着产品种类增多,多家零食巨头甚至会找上同一家代工厂。几家零食头部企业虽然在经营、定位上有所差异,但在市场份额上相互很难拉开距离,并没有对消费者实现明显的心智占领,价格仍然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标准。“相比其他消费品,零食的单价不算高,业内一直认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是很高,不少企业其实每年都会暗中提价1%—2%。”该业内人士透露。
经过长时间的提价后,消费者发现零食已经变贵,寻找平替自然是水到渠成。相比曾经风行一时的临期食品、“边角料食品”,从安全性、品质方面考虑,年轻人将“零食自由”寄托于大型代工厂似乎也更为稳妥。随着竞争的激烈和电商门槛的迅速下降,不少生产商已经不满足于代工,开始悄然转型。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当资金、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代工厂陆续走向市场前端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零食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常见的代工厂店铺粉丝数已经在10万量级,不仅深受消费者青睐,商超渠道也找上门来。一家代工企业负责人称:“一些传统超市已经绕过经销商直接跟我们联系,只要是有创新的、有产品力的产品,他们愿意提供足够的资源跟厂家直接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的代工厂已经不止于单纯的代理生产,研发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不过对于不少代工厂而言,合作进行的贴牌代工生产仍然是支柱业务。
代工模式面临冲击
“平替”浪潮兴起,这对于长期依赖“代工+贴牌”模式发展,却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无疑充满危机。从去年开始,A股多家零食企业遭遇业绩下滑、股价坠落、资本减持等多重困境。
据了解,此前不少企业主要从事互联网零食品牌的运营、宣传以及授权产品的分销,而将生产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外包,即委托加工。委托加工本身是一个中性行为,休闲零食品牌旗下动辄几十上百个产品,如果全部自己生产,无疑会大大加重固定资产压力。一些零食巨头便把这一模式运用到极致,对外声称“我们不生产零食,我们只是零食的搬运工”。
张毅指出,任何企业要想规模做大、持续发展,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产品研发投入方面需要不遗余力。不少网红零食品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品牌塑造和包装上,产品方面依靠代工、贴牌模式,其实这并不足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目前来看,一些大牌零食企业也在积极出招,试图去掉偏贵的标签。多家零食企业借助社交电商渠道带货,加上满减打折等优惠活动,不少消费者惊叹“多款品牌零食价格已低于代工厂零食”。张静也反映,家门口的零食连锁店每天都在社区群里发送特惠信息,并且推出外卖活动。
此外,有公司也在考虑调整产品结构,或者推出一个副品牌,专门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
业内人士提醒,品牌需要思考这种低价策略带来的流量转化率、复购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最终,整个行业的竞争还是要回到拥有完整可控的产业链上。
(朱美乔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6月21日07版)
(责编:顾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