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不是国家统一规定,而是企业自己根据产品保质实验的结果自行界定。不同的产品成分、不同的杀菌条件、不同的包装方式、不同的储藏温度,都会导致不一样的保质期。
北京消费者郑先生春节前在超市购买了一袋切片面包,回家后放进冰箱冷藏。后来由于疏忽忘记了这袋面包。前几天他收拾冰箱时发现,面包看起来还和购买时一样。郑先生感到困惑,以前面包存放几天就会变硬或者发霉,而这袋面包居然没有一点变质的迹象,面包是否加入了过多防腐剂所致?
为何保质期各不同
记者在北京家乐福、京客隆、超市发等大型超市中调查发现,宫颐府、桃李等国产品牌的切片面包,包装上标明的保质期都是1、4季度7天,2、3季度5天,百万庄园的切片面包保质期更短,3到5天左右。保质期稍长的是义利牌面包,“常温保存,1、4季度12天,2、3季度8天。”而外资品牌曼可顿切片面包,保质期为13天。
当然,保质期最长的还是进口面包,保质期限多在6个月到1年之间,产地多来自德国、丹麦或意大利等。如产自意大利的“捷森牛角面包”,其保质期长达一年。记者电话咨询其经销商北京嘉盛行商贸有限公司时,对方直言“因为添加了防腐剂”,“工厂经过权威机构检测,面包可以放一年。”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包从意大利生产到进入中国市场,运输等环节需要约两个半月左右时间。“口感上可能跟现烤的面包有差别,但实际质量要比国产的要好。”该人士表示,如果面包里不添加防腐剂肯定是存放不了一年,包装上没写添加防腐剂的肯定达不到。
相对于企业大规模流水生产的面包产品,现场烘烤的面包保质期普遍较短。在味多美、面包新语等多家烘焙产品连锁店铺,包装袋标注的保质期多在3天至5天。销售人员称,这主要是因为“不添加防腐剂”或者添加剂比较少。
面包保质期为何有长有短,许多消费者认为这与添加了多少防腐剂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看来,保质期的长短与面包的类型、配料等有很大关系,她认为,水分较多,脂肪较少,则在同样温度下保质期短,容易生霉。否则加入大量脂肪,水分含量又低,则保质期较长。另外,保质期和面包的包装也有很大关系,面包主要的保存问题是滋生霉菌,充氮包装可以有效延缓霉菌的生长,保质期可以较长。
怎样规定的保质期
食品保质期到底应该谁说了算,保质期长的面包是否含防腐剂会更多?
针对保质期延长的问题,义利面包总工程师邢慧明说,义利面包的保质期大概两年前修改过一次,由6~8天延长到8~12天,因为在制作工艺、生产条件和配料上都做了升级。他介绍说,保质期如需变更,需要经过严格的保质期实验,也正因为保质期在各种制作工艺条件下不尽相同,因此国家并没有对食品保质期有一个强制性标准要求。
记者在市场上采访时了解到,各种面包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为GB/T20981—2007《面包》,该标准规定了面包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包装、运输、贮存等多项指标,但对于保质期期限并没有提及。北京焙烤食品糖制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食品保质期多长,各个企业根据产品保质实验的结果自行界定,通常实际保质期会比标注期更长一点。不同的配料成分、杀菌条件、企业生产设备环境、包装、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都会让保质期各不相同。
不必谈防腐剂色变
平时很注重保养的吴女士表示,面包不能天天吃,防腐剂大量积累有害身体。她认为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自制面包糕点的原因。
那么,标注在面包包装上的各种防腐剂是否安全呢?
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院长仝其根教授分析说,面包中之所以使用食品防腐剂,主要原因是面包营养丰富,且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适合各类微生物的生长,属于易腐败产品,不添加防腐剂难以达到一定的保质期。在标注的添加剂成分中,丙酸钙、山梨酸钾等都是防腐剂的种类,但防腐剂的剂量,需要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能超过规定的使用量。
北京焙烤食品糖制品协会相关人员分析,面包的保质期由很多因素决定,糖和油用得多本身就有防腐功效,因此保质期明显比馒头等食品更长,蜜饯类食品保质期长也正是这个原因。而对于保质期较长的酵母面包,不仅是因其低温发酵的工艺,它还采用了“酒精保鲜剂”防止面包因细菌生长而被二次污染,保质期也因此有所延长。
面包的防腐剂添加必须遵循国家标准的严格规定,食药监部门会通过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处理投诉举报等措施,监管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只要符合标准的都是安全的。
范志红指出,对延长面包保质期的防腐剂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其添加的主要有两类:乳化剂和防霉剂。乳化剂能让面包不那么容易变干变硬,把柔软状态保持得久一些。常用的面包乳化剂叫做“硬脂酰乳酸钙”或“硬脂酰乳酸钠”。它们在人体内分解成硬脂酸(猪肉中最多的脂肪酸成分)、乳酸(人体中就有,酸奶的酸味就是乳酸)和钙或钠(钙是人体必需元素,钠是盐的构成元素),这些都是无毒无害的物质,对其完全无需担心。而防霉剂是“丙酸钙”或“丙酸钠”,丙酸是人体大肠细菌发酵后产生的一种有益健康的物质,钙和钠也是人体必需元素。它们都是很安全的物质,按国家标准使用,而且数量很少,并不比食盐毒性更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