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6iii官方_盘点 | 那些年“外嫁豪门”的国产食品品牌,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近日,厦门本土知名品牌——中绿粗粮王与可口可乐品牌交接仪式在厦门举行,正式将“中绿粗粮王”业务交接给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旗下再添一枚王牌。

消息甫出,业内也出现了很多声音,有人认为中绿粗粮王品牌可以借机推往全球市场,并把业务重心放在打造全程绿色食材供应链上;也有人认为国产品牌正在沦陷,令人惋惜。

国际巨头收购国产品牌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么,当初“外嫁豪门”的国产品牌们现如今境况如何呢?

天府可乐

事件


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合作,百事占合资公司60%的股权。

合资前

天府可乐曾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定为国宴饮料,下属灌装厂达到108个,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达到75%。

合资后

市面上天府可乐产品逐年减少,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四年内市场份额从75%暴跌至1%,天府可乐名存实亡。2010年后,天府可乐先后追回配方、工艺和商标等,并于2016年1月宣布正式复出,4月初将全面上市,售价为4元/瓶。

娃哈哈

事件

1996年,娃哈哈、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9%、49%和2%。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百富勤将2%股权转给达能,达能获得51%的控股地位。

合资前

1987年,宗庆后带着两名退休老师,靠着借来的14万元起家。到了1996年,经过几番投资和收购,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已经初具规模。

合资后

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在投资建厂等诸多问题上,达能与娃哈哈意见相左。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在与达能合作近10年的时间里,宗庆后凭借自身在娃哈哈多年累计的威望、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

2006年,达能要求以40亿元的净资产价格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遭遇娃哈哈的强烈抵制,达娃纠纷爆发。2009年,达能和娃哈哈达成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终止合资合作关系。独立发展的娃哈哈向千亿目标进发,2012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2013年为782.8亿元,2014年约为728亿元。

太太乐

事件

1999年,雀巢和太太乐在瑞士签署协议,雀巢收购后者80%的股权。

收购前

1995年太太乐鸡精产销实现3000吨大关,1997年度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收购后

2012年太太乐精类产品产销量突破10万吨,2014年达到13万吨。目前,太太乐鸡精产销量达到世界第一,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覆盖一亿家庭、四亿多消费者,并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除了太太乐、徐福记、银鹭等知名品牌,雀巢还在2001年收购了西南鸡精名企豪吉60%的股权,和旗下美极、太太乐共同组成调味品三叉戟。除此之外,区域品牌广州五羊(冰淇淋)、上海福乐(冰淇淋)、云南大山(矿泉水)等也先后归入雀巢麾下。

乐百氏

事件

2000年,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份,成为公司真正的控制者。

收购前

以保健品、乳制品、饮料为发展方向,乐百氏先后推出了乐百氏奶、AD钙奶、健康快车AD钙+双歧因子奶饮料、甜牛奶、朱古力奶、乐百氏纯净水、矿泉水、乐百氏柠檬茶、乌龙茶、果冻布丁等多个系列产品,其中“乐百氏”奶连续六年(1993-1998)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乐百氏纯净水自1997年推出后连续两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

收购后

中外经营理念差异的碰撞使乐百氏发生了很大的动荡。仅仅1年后,以何伯权为首的五元老(何柏权、杨杰强、王广、李宝磊、彭艳芬)即先后出局,更出现了大面积的裁员。同时,乐百氏产品线大幅缩水,很多品类萎缩消亡,2013年宣布只保留饮用水业务。

达能入主乐百氏,最大的成功是脉动的推出。借着“非典”的事件营销,以维生素为主打概念的脉动一炮而红,上市没多久,2004年销售额就达7亿元,2014年营收飙升至80亿元。但随着食品饮料业务悉数“上交”给达能,脉动与乐百氏的联系,已经被淡化和剥离,在脉动的包装瓶上,消费者甚至找不到脉动与乐百氏的关系。

银鹭

事件

2011年,银鹭、雀巢通过合资改组原银鹭食品集团公司,改组后拥有新股东成分的银鹭食品集团公司,雀巢方持股60%、银鹭方持股40%。

合资前

中国知名品牌银鹭是一家福建民营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料以及八宝粥,2010年的销售额为54.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54%,在大陆饮料业位居前五,罐头行业跻身三甲。

合资后

双方计划共同投入25亿元资本金,加快银鹭各生产基地产能扩张与国内生产基地建设布局。但事实上,银鹭在营销上的自主性被削弱了。雀巢除了将其IT系统、供应链对接过来,还统一按照雀巢的生产流程、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并派驻品牌管理人员,品牌投入费用也遵从雀巢标准
。银鹭2015年发展较为疲软,在雀巢的年度财报中可窥一斑,其对银鹭的描述是“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时间”。

徐福记

事件

2011年,雀巢宣布以17亿美元(约111亿人民币)收购徐福记60%的股权。

收购前

经过近20年的经营,徐福记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糕点企业之一,产品涵盖糖果、巧克力、沙琪玛、糕饼点心等产品。2010年,徐福记销售额为43.1亿元人民币,税后净利6.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1%。此外,徐福记拥有遍布全国的129家直营销售分公司和下探到三四线城市的强大分销能力。

收购后

2013年,徐福记营收超过60亿;2014年,徐福记在糖果类市场中占比6.8%,位列第一,从1998年起连续17年销售额与占有率居于市场首位。而对于徐福记2015年的表现,雀巢在财报中的描述为“在非常困难的经济环境中达成了稳健的表现”。在2014年新年糖销售触底之后,2015年已有所反弹,在整个行业3%增长额的形势下,徐福记的增长表现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销售分公司也增加到了138个。

2015年底,雀巢旗下“奇巧”巧克力再度进入中国市场,销售和市场推广则完全倚重徐福记来实施,这是2011年雀巢收购徐福记后,双方在业务渠道的第一次整合。

金丝猴

事件

2014年9月,好时宣布完成对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80%股权的交割和收购,预计收购全部完成后,其总额相当于35.432亿元人民币。2016年初,有金丝猴内部员工透露,剩余20%股权的交割已经正式完成。

收购前

2013年,金丝猴的净销售额达到12.59亿元。金丝猴于拥有五大生产基地,10个销售大区,超过130个销售办事处,约1700名销售代表及约2000名分销商,强大的分销网络以及生产能力在国产糖果品牌中首屈一指。但其上市之路颇为艰难,进军地产亦不景气。

收购后

现实是,好时整合金丝猴的效果并不好。好时在2015年表示,一年多以
来,金丝猴的净销售额和盈利能力一直都远低于预期,2015年第二季度仅带来8个百分点的正面影响,而全年金丝猴的销售预测只有9000万美元,少于最初预期的至少2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好时主要目的应该是想运用金丝猴比较好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但是,金丝猴的优势应该是强大的三、四线市场网络,好时的并购更显得只是渠道的补充,而非是渠道强化。再加上金丝猴比较特别的运作模式,二者的融合是摆在好时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际巨头收购国产品牌的案例不胜枚举,除上述品牌,还有比如2013年美国最大调味品制造商味好美以9亿元人民币收购“大桥”和“厨师乐”品牌持有者武汉亚太等等。其中有些如虎添翼,发展迅猛;有些磨合不畅,经历阵痛;更有像当初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拿下”的广州亚洲汽水、北京北冰洋、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等饮料品牌那样,因为种种原因已经逐渐淡出了市场。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2008年09月03日,可口可乐以24亿美元作为条件,向汇源发出收购其全部股份的要约,但这一收购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终被商务部否决。很多人都说,因为一桩未竟的交易,汇源成了民族品牌和饮料行业的象征,这是荣耀,也是枷锁。时隔多年,我们再回头去看,如果当时的收购顺利完成,现在的汇源会是什么景象?

关于国际巨头收购国产品牌的话题,我们总是会陷入两难的思考,这是实现企业升级、完成更加宏伟产销目标的契机,还是可能就此被雪藏封存?是市场化经营的积极信号,还是内心深处难以名之的恐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此条目发表在 摩登6注册首页 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 本文链接 加入收藏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