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十七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北京选拔赛在北京轻工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与山东的十二位选手进行了面包现场演示,“安琪酵母杯”全国面包技术比赛的冠军最终由北京宾堡的选手郭司昭获得。
中焙糖协副秘书长、全国糕点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帅讲话
国家级评委曹继桐点评
Comments are closed.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唐朝高祖年间,摩登6登陆 匈奴连年侵犯边界,大将李靖率兵出征,一举获胜,于中秋节凯旋。为庆祝胜利,长安城鸣炮奏乐,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在中国经商的吐蕃人给皇上献祝礼,高祖李渊接过礼盒,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道:“应将胡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分给文武群臣共食,称“月华饭”。 北宋时代,有人从圆圆的月亮,想象出象征月亮的食品“中秋玩月羹”。到了明朝,又从中秋玩月羹发展成“中秋月饼”。 吃月饼的传说虽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因为元末在月饼中夹有起义字条,号召人民群众起义斗争,所以每逢中秋节就要吃月饼。 传说乾隆登基以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曾经六次下江南。有一次,、乾隆皇帝巡游到杭州,寻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据说陈阁老已不在世)。这时,正值中秋,乾隆的母亲(陈阁老夫人)看见自己的儿子,内心非常高兴,亲手做了圆圆的甜饼,给乾隆吃。乾隆一边赏月,摩登6测速 一边品尝母亲做的甜饼,连声称赞:“好饼,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成了月饼,中秋节变成了亲人团圆节。江南一带每逢中秋节,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以表示亲人团圆。如果亲人在异地,就要仰望着月亮,表示思念之情。 宋秦再思《洛中记闻》说,摩登6登陆地址 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在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近人蔡绳格《北京岁华记》说:“饼面绘月宫、蟾、兔。”(福建志书)说,海澄县“中秋祀土神,所以秋报也。馈遗则有月饼、月果。饼圆如三尺月,厚径寸,而高起皆蟾轮、桂殿、兔杵人立,或吴质倚树,或姮娥窃药,精致夺目。”这些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古代的月饼大的,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饼有径二尺者”的记述。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表明这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 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