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摩登6注册首页-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Tags
摩登6登陆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唐朝高祖年间,摩登6登陆 匈奴连年侵犯边界,大将李靖率兵出征,一举获胜,于中秋节凯旋。为庆祝胜利,长安城鸣炮奏乐,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在中国经商的吐蕃人给皇上献祝礼,高祖李渊接过礼盒,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道:“应将胡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分给文武群臣共食,称“月华饭”。 |
根据国家卫计委消息,最新版的食品接触材料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全面实施,新标准体系涵盖原辅材料、生产管理和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将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影响。食品接触材料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日益受到关注。此次升级将使我国的食品接触材料监管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也将为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食品接触材料卫生风险屡受关注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因安全卫生隐患引发媒体热议的事件屡屡发生,成为各国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2016年,欧盟通过RASFF(食品和饲料快速通报系统)对中国输欧食品接触材料发布不合格通报103起,涉及塑料、不锈钢、陶瓷制品以及竹木餐具、不粘锅等各类商品,其中被拒绝入境或撤市的就达86批。我国在进口抽查中也屡屡发现不合格的食品接触产品。如宁波口岸2016年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接触产品11批、货值逾40万美元。如一批韩国进口榨汁机的塑料部件中检出高达20.2毫克/千克的致癌致畸成分丙烯腈,远超国家标准限值。 强制性新国标即将全面实施 新的国标体系包括适用于所有产品的GB4806.1-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与GB9685-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2项基础性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适用于不同材料的10个GB4806系列产品标准,适用于生产环节管理的GB31603《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以及配套的GB31604系列等50个检测方法标准。其中除了个别标准已于2016年9月实施,两项基础性标准将于2017年10月实施外,其他标准均将于2017年3月至4月全部生效。 从卫生要求来看,新国标将食品接触产品分成了奶嘴、搪瓷制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塑料树脂、塑料制品、纸、金属材料、涂料及涂层、橡胶材料等10个类别,并借鉴欧美经验对卫生要求进行了更新。如对聚丙烯、聚乙烯等不同的塑料制品制定了统一的“总迁移量”指标,60mg/kg的限量也与欧盟一致;橡胶制品增加了欧盟通报较多的N-亚硝铵等物质的限制要求;金属材料和制品新标准整合了不锈钢制品与铝制品卫生标准的要求,收紧了对铅、镉等重金属的限制。 从检测指标来看,新标准要求依据实际使用条件来进行测试,并对食品模拟物的选择、试验时间和温度等进行了细化,使测试能科学合理地反应出产品在实际使用时的安全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掌握自身产品的原料和使用条件等信息。此外,部分产品的理化指标也大幅加严,如橡胶的酸性和油性模拟物的总迁移量与旧标准相比加严了40倍。 强制性新国标影响深远 此次针对食品接触产品的强制标准升级涵盖类别多,内容变化大,不仅将对国内生产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对相关产品进口商将产生较大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各类食品接触产品达10万批,货值超过30亿元,仅宁波口岸2016年进口就超过4000万元。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日韩的榨汁机以及欧美的净水壶等商品的进口更是备受热捧,企业需密切关注新标准的影响。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进口企业;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标准实施动态,加强与国外供应商的沟通,告知对方新国标的指标和要求,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提前做好新国标测试,检测要按照产品类别和最严格的实际使用条件进行,确保报告合格有效,以免因质量问题造成退运、销毁等后果。
汽车以后真的不需要汽油了。除了天然气、电池等替代燃料之外,汽油又多了一个新“对手”——咖啡。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据英国BBC报道,从上周一开始,伦敦的一些公共汽车就开始用咖啡做燃料。 bio-bean创始人Arthur Kay,背后的红色巴士使用的是咖啡油燃料 将这一技术投入使用的,是英国一家清洁技术创业公司bio – bean。通过与壳牌石油和Argent Energy公司合作,bio-bean研发了一种新的生物燃料——B20,由咖啡渣中提取的油与柴油混合而成,咖啡油的组成比例大约为20%,供使用柴油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 据CNN报道称,bio-bean已生产6000公升的咖啡油,并提供给伦敦交通管理局用于能源替代计划。这些咖啡油相当于一辆公交车一年的燃料供应。 bio-bean表示,伦敦人平均每天喝2.3杯咖啡,每年会产生超过20万吨垃圾和50万吨的咖啡渣,其中大部分都被废弃在垃圾填埋场,在那里排放有害的温室气体。 该公司还表示,恰好咖啡渣高热量,富含有价值的化合物,可以成为生产清洁燃料的理想原料,变废为宝。 bio-bean公司从咖啡连锁店和咖啡工厂里收集废品,经过干燥处理后榨取咖啡油。 新的生物燃料刚在伦敦公交开始试验,bio-bean的雄心就已展露无遗。 在一份书面声明中,bio-bean表示,这个项目在美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喝咖啡的人,每天要消耗4亿杯之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可生物降解的水杯中“打印”上风味成分,只需将水加入空杯中,甚至无需搅拌,一杯零卡、无糖的能量饮料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创新科技总是会为行业带来新突破,全球首款3D打印聚合微胶囊能量饮料杯近日上线,这款颠覆行业的智能水杯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 采用领先的微胶囊化技术,将活性物质和风味物质锁进其中,接着利用近年来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的3D打印技术,将这些微胶囊打印集成于在可生物降解的杯壁基底。当有液体注入时,微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和风味物质自由释放出来,无需搅拌就成为了一杯即饮饮品。 目前这款智能水杯推出的是能量饮料系列,零卡路里,不含糖,每杯9 oz,共有4种风味,热带风情(Tropical Recess), 酷爽柠檬(Nerdy Lemon-T), 提神莓果( Pucker Up Brain Boost) 和麦格纳拿铁( Magna Cum Latte)。多样的口味和便携的饮用方式直击需要便携式能量的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可以在官网SmartCups.com上购买到,5份装的售价11.99美元,10份装的售价为17.99美元。 这款智能水杯由Smart Cups公司推出,联合创始人兼CEO ChrisKanik表示,公司的目标就是将这款智能3D打印聚合微胶囊技术水杯推广到各个行业,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种新颖便携环保的专利技术。 受到曾经在餐厅排队购买饮料时等待时间过长的困扰,Chris Kanik也知悉即饮饮品的消费趋势愈来愈烈,于是他开始在3D打印的微胶囊化技术开发之路上不断探索,他联合The Additive Advantage公司的CEO Salvatore Celeste以及微胶囊研究和技术专家,力求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Kanik极具活力,受过多元文化教育的他是移民后裔,拥有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2岁就进入实验室研究饮用苏打水中阿斯巴甜的化学降解,此后也一直在不同的研究机构工作过,在30岁出头的时候就有超过10年的实验室科学研究经验。而Salvatore Celeste自1992年开始就从事微胶囊化的技术及研究,经验丰富,作为独立顾问开发和制造了微胶囊化设备和材料。强强联合,最终Smart Cups的技术和产品面世,3D微胶囊打印技术成功商业化。 “这种创新的传送体系是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重大突破。智能水杯将科技注入水杯中,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方便、轻松和环保无忧的饮用体验,人们也可以从首先推出的能量饮料系列来体验这种有可能会改变行业规则的智能水杯。” Smart Cups技术可以使用3D打印聚合微胶囊递送技术在同一载体上嵌入多种成分——活性物质、风味成分等等,可以自己定义想要的风味和活性功能成分,再加上自己的logo,实现个性化。 ▲ 实现个性化需求 这种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运动饮料、咖啡、茶饮、果汁和蛋白饮料等等,在食品和饮料领域适用性广泛;此外在制药、水净化等领域也能一展长处。 Smart Cups表示也将开发出一种能够将污水过滤成安全饮用水的一次性净水杯。新推出的SmartCups可以交叠放置,比传统的瓶子和罐子更节省货架空间(节省相当于传统瓶罐的10倍以上的空间),运输和交付成本也更加低廉。 ▲ 适用范围广泛 创新性的微胶囊递送技术和环保选材同时具有高科技和可持续的多种特性。这种新技术对于节约资源、提高产品效率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做出了突破和表率,在办公室茶水间是不是准备一些各式的不同风味、不同功能的Smart … Continue reading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用餐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用餐不规律,零食已经成为一日三餐的重要补充部分。更重要的是,零食的地位与日俱增,甚至有部分取代正餐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之下,健康零食应运而生,而消费者对健康零食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接下来且随小编看看这些需求都包括哪些方面。 能量需求 IRI表示,一些过度疲劳的大学生消费者促进了这一需求的发展,并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能量棒Eat Your Coffee,该产品将咖啡和方便零食进行了有效结合。据悉开发该产品的灵感来自于早餐,将早餐的营养棒和用来提神的咖啡结合起来,成就了流行的校园零食。 据悉该产品由全食成分制成,有机纯素食,不含麸质量。该营养品一条提供的咖啡因和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相近,且不采用合成咖啡因。 该品牌采用自己独特的咖啡浸泡方式,将咖啡的味道完美融入营养棒。产品中的其它成分还包括大枣、燕麦、杏仁、杏仁黄油和坚果,他们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天然糖。据称吃一条营养棒,就相当于喝了一杯咖啡和充足的能量。 消化健康需求 消化健康也是零食领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益生菌作为促进消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零食生产商已经将其应用到了零食产品中,包括营养棒、饮料和薯片等。 如一家名为GoodBelly的零食品牌,不久前开发了一种含有10亿BB-12菌株的营养棒。据称该营养棒不含转基因成分和麸质,不需要冷藏;也可添加在花生酱和蜂蜜杏仁黄油中使用。这款产品中还补充了藜麦、蜂蜜、坚果酱、有机椰子油和其它的一些谷物。 Farmhouse Culture则推出了一系列富含益生菌的零食,包括一种名为Gut Punch kombucha的德国泡菜。该品牌的一项创新产品是Kraut Krisps,这是一种益生菌包装零食,可以在莳萝泡菜、海盐、烟熏墨西哥胡椒和白切达干酪中使用。据悉这些产品受到是美国农业部(USDA)的有机食品、纯素食、非转基因食品和公平贸易认证。 该公司的市场主管Marc McCullagh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人们通过更多的方式将益生菌融入到的日常饮食中,如零食,而不是仅仅靠发酵食品。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益生菌强化食品,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消费者仍在了解益生菌对人体整体健康的作用。考虑到这一点,零食生产商可以想办法吸引这些消费者,例如为他们提供一些基础教育,以及介绍益生菌的使用理念等等。 个性化需求 针对特定健康需求的营养棒和零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店货架上,因为消费者正在寻找这类产品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医疗需求。虽然一些产品还很小众,但它们代表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符合消费者对个性化营养的兴趣。 例如Boobie Bar,该品牌的设计宗旨是满足哺乳妈妈的营养需求,为其提供纤维、铁和蛋白质支持,并提供多种关键功能配料,包括钾、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这款营养棒的特色是通过姜黄素来抵抗炎症,维持乳汁的流动性。此外还有椰子油提供“健康脂肪”,有机芦笋草则用来平衡哺乳期妈妈的荷尔蒙分泌和母乳分泌,在古老的阿育吠陀中就有类似的功效。 对于那些想要管理自己血糖的消费者来说,Innova Nutrition Corporation开发的Stabilyze营养棒或许能满足其需求。这款营养棒可以提供8克的益生元纤维,富含多达21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低碳水化合物。据称该巧克力营养棒不含麸质。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IRI预测了零食市场的三个主要趋势,这些趋势都将推动天然零食领域的增长。首先,新型的便携式零食正在快速发展,如冷冻鲜果汁,来自Yooli的手持农场奶酪点心棒,以及含有益生菌的坚果冰沙等。第二,IRI预测,肉类零食类将继续高歌猛进。最后,IRI认为,“整体健康”的主题将推动零食产品在天然领域中的发展,生产商可将重点放在有道德的养殖实践,可持续收获的功能成分,以及对益生菌强化零食方面。 此外,IRI表示健康零食领域的生产应该继续专注于以简单有效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同时利用新颖的口味和产品形式来保持消费者的参与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近日,有篇“网红冰淇淋椰子灰国外禁售,国内依然卖断货”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一时间将国内风靡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网红椰子灰冰淇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纽约禁售添加了活性炭的黑色冰淇淋” “椰子灰冰淇淋还能吃吗?”“椰子灰冰淇淋到底安不安全?”等一系列的相关报道相继出现。那么,当下这款十分火暴的椰子灰冰淇淋到底是否安全呢? 首先,能够火暴产品必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广大消费者对这款黑色的冰淇淋普遍评价很高。其不但拥有独特的个性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独特的口感和色彩,令消费者不得不争相打卡。所以,从产品本身口感来说,广大消费者还是非常满意的,并非是欺骗消费者的垃圾食品,而是货真价实的一款好冰淇淋产品。 其次,随着有媒体报道“纽约禁售添加活性炭的食品”,转而把美国这次事件嫁接到国内椰子灰冰淇淋上,对国内椰子灰冰淇淋里面的黑色产生疑问,质疑椰子灰产品里是不是也添加了活性炭?由于网络媒体的不断发酵,令许多消费者也开始产生疑虑和担忧。那么,椰子灰冰淇淋里面是否真的添加了活性炭呢?生产厂商江西天凯乐食品有限公司一位姓胡的负责人表示,厂家从未在椰子灰产品中添加过活性炭,黑色是因为添加了一种以椰子壳为原料,经炭化加工、精制而成的植物炭黑(属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天然色素的一种)。其实细心的消费者也能发现,在椰子灰产品外包装标签配料成分表中标注的“着色剂153”就是植物炭黑,153就是植物炭黑的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INS。7月15日生产厂商在其官网上推送的《江西天凯乐食品有限公司关于椰子灰冰淇淋相关问题的公告》中也得以求证,其中还附上了江西省新余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对江西省食药监的核查复函。 那活性炭和植物炭黑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植物炭黑是以植物为原料,经炭化、精制而生成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以作为着色剂使用。此类食品添加剂执行的标准为GB 28308-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植物炭黑》,符合标准要求的植物炭黑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着色剂使用。按照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植物炭黑可用于: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糕点、饼干、糖果和粉圆六类食品中,其中: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最大使用量为5.0g/kg。 根据GB 29215-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植物活性炭(木质活性炭)》,植物活性炭是以木屑、竹子、椰壳或果壳等植物材料经物理法或化学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根据GB 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活性炭》,活性炭是以煤炭、褐煤、泥煤等非木质材料为原料经物理法或化学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根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规定,植物活性炭和活性炭是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 另据江西省食药监科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植物活性炭属于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按照加工助剂使用原则,一般应在制成最终成品之前除去,无法完全除去的,应尽可能降低其残留量,其残留量不应对健康产生危害,不应在最终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所谓的在制成最终成品之前除去,也是指尽量,并不是必须的。”该工作人员表示:“更重要的是,植物活性炭是属于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之一,也就是说,植物活性炭残留量是不受限制的。”至于植物炭黑,与植物活性炭的不同,植物炭黑可作为着色剂使用,加入到冷冻饮品、糖果、大米制品、小麦粉制品、糕点和饼干之中,最大使用量不超高5g/kg。 由此可见,植物炭黑和活性炭是有明显区别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活性炭只能作为加工助剂使用,而植物炭黑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根据新余市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局调查,江西天凯乐食品有限公司“椰子灰冰淇淋”产品中植物炭黑的添加量为:2.0-3.0g/kg,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存在违规超量的问题。 7月16日在今日头条转发的成都食药监《“网红”冰淇淋添加很奇葩,金箔、烧焦椰子壳灰?“高颜值”下到底安全吗?》的文章中提到:作为食品添加剂,不论是活性炭还是植物炭黑,合规正常使用,它们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添加剂委员会对植物炭黑和活性炭的评估结果显示,都没有ADI (每日允许摄入量)的限量。 实际上,植物炭黑和活性炭都不能被人体吸收,到不了血液,更到不了全身组织,只是穿肠而过。消化内科专家也指出,食用活性炭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多年来活性炭一直作为吸附胃部毒素的解毒剂,可以用于解毒功效。总的说来,不会对人体有太大影响。 相信只要食品生产企业都能遵循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产出合法、合规、合格、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者就能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明显多元化,分配差距持续缩小,消费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居住面积提高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 (一)1978-1991年:人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以及城市地区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1991年的1701元,年均实际增长6.0%;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元,年均实际增长7.5%。 (二)1992-2000年: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27元增长到2000年的6256元,年均实际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784元增长到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59元增长到2000年的1714元,年均实际增长4.5%。 (三)2001-2017年: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进入新世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企业利润分配更多向居民倾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24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年均实际增长8.5%;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同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2407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8.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40年来,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构成从单一占比较高走向多元共同增长,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 (一)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占比逐步回升。 在宏观收入核算中,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由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部门组成,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体现。2009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58.1%,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61.6%,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财产收入比重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但随着市场主体增多、实物分配货币化以及政府转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比重下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为322元,占城镇居民收入比重为93.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11.5%;占比为61.0%,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但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城镇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经营收入占比上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065元,比1981年年均增长19.5%;占比为11.2%,比1981年提高9.9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利息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后,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来源日益多元,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607元,比1990年年均增长22.3%;占比为9.9%,比1990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集体经营收入转为家庭经营、工资、转移收入并驾齐驱。改革开放初期,“以粮为纲”的经济模式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收入。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户逐渐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028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3.5%;占比为37.4%,比197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工作,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比1983年年均增长14.4%;占比为40.9%,比1983年提高22.3个百分点。随着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来自政府的各项转移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603元,比1983年年均增长14.7%;占比为19.4%,比1983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 地区差距不断缩小。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414元、21834元、20130元和23900元。2017年,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8,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19。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0.06、0.02、0.11。 三、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同时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公共设施覆盖率提高,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服务水平,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 Continue reading
【从汉献帝永汉元年董卓之乱开始,秦汉两代的大一统局面宣告瓦解。除了西晋初年的短暂统一,直到隋开皇九年南朝陈的灭亡,战乱与分裂成为这400年间的主题。就在这样漫长的乱世中,中华饮食却如凤凰涅槃一般,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莼羹与乳酪 魏晋南北朝的400年乱世,呈现出了南北饮食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当时,“南稻北麦”的局面大体形成,即时人所说的,“今水田虽晚,方事菽麦,菽麦二种,益是北土所宜,彼人便之,不减粳稻。” 这一时期,北方食麦者日渐增多,面食的发酵技术更加成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发酵方法为:“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着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这是一种酒酵发酵法,十分符合现代科学原理。 由于掌握了发酵技术,这时期面食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其品种主要有:白饼、面片、包子、髓饼、煎饼、膏饼、饺子、馄饨、馒头等,但多以饼称之。这些饼类尤为士人所喜爱。其中的汤饼就与今天的“面片汤”相似,做时要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由于片撕得薄,“弱如春绵,白若秋绢”,煮开时“气勃郁以扬布,香分飞而远遍”。 而南方则以大米为主食。汉代的江南已经广泛种植水稻。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中记有粢米、白稻米、精米等各种稻米的名称。南人食稻者居多,稻米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煮米饭自然最为常见。《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吴人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煮饭烧焦的锅巴,于是陈遗随身带着一个皮囊,收集煮饭后的锅巴,带回家给母亲吃。有一次乱兵作乱,陈遗来不及回家就被裹挟军中,战乱之中“逃走山泽”。人“皆多饥死”,唯独陈遗因为已经“聚敛得数斗焦饭”,得以幸存。可见煮米饭烧焦的锅巴,以其味香为人喜爱,还可当作干粮充饥。 魏晋图画砖·烹肉 不光作物有差别,南北之间对于副食品的喜好也不一样。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就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就是莼羹与乳酪。 乳酪是牛羊肉的副产品,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早就以“食肉饮酪”著称。《释名·释饮食》解释“酪”曰:“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这就说明,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食酪不仅可保身体健康,亦可使人皮肤润泽,有美容之功效。汉末三国时期,乳酪开始进入中原。《世说新语》中写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敬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看了看,提笔在盖子上写了个“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唯杨修笑道:这是丞相让大家分食之。众仍不解,杨修遂解释道:“合”,乃“一人一口”也;丞相写“合”字,是让我们都能尝尝酪的美味。这样一解释,大家才一人一口地品尝了。 魏晋图画砖·播种 到了西晋时期,乳酪这种从游牧民族传入的食品,已经深受中原人所喜爱。当东吴名将陆抗的儿子陆机“上洛”并拜访晋武帝的女婿侍中王济时,王济就得意扬扬地指着饭桌上的“数斛羊酪”,颇为挑衅地问陆机“你们江南吴地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可与此物相媲美么(卿吴中何以敌此)?”陆机不愧是才思敏捷的江东才俊,答案脱口而出:“我们那里千里湖出产的羹,不必放盐豉就可与羊酪媲美呢!(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这里所说的“莼羹”是一道吴中美味,《齐民要术》记载了“莼羹”的做法:“鱼长二寸,唯莼不切。鳢鱼,冷水入莼;白鱼,冷水入莼,沸入鱼。与咸豉。”意思就是鱼要切二寸长,莼菜不切,如果用鳢鱼(乌鱼)便与莼菜一起放冷水中,如果是白鱼便冷水放莼菜,水开了再放鱼和咸豆豉。 其实,因为饮食习惯有异,当时的南方人还吃不惯重口味的乳酪。永嘉南渡以后,南渡士族领袖王导请江东士族头领陆玩吃饭,为了表示诚意,自然端出了名贵的奶酪。谁知吃了奶酪回到家之后,陆玩的身体居然出了问题,结果只能写信给王导自嘲,“仆虽吴人,几为伧鬼”。这个故事还有下文。 《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到了南北朝时期,王导的后人王肃又投奔了北朝。此人籍贯虽在山东,实际长养于江南,饮食习惯上完全是一个“吴人”,惯吃鱼羹,饮茗汁。初入北魏时,他跟当年的陆玩一样吃不了酪浆等北地重口味食物。但数年之后在一次宴会中,北魏孝文帝元宏却惊讶地发现王肃已经能够大吃羊肉酪粥了,遂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的回答很是高明,“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好”的意思),与酪作奴”。 王肃之所以要将茶叶贬为“酪奴”,是因为当时的北方社会还没有饮茶的习惯,甚至将“茗饮作浆,呷啜莼羹”与“自呼阿侬,语则阿傍”一样当作吴人的特征。譬如任瞻随晋室南渡后,“王丞相(王导)请先渡时贤共至石头(指建康,今南京)迎之”,一入席就端上茶供饮,任瞻不知茶为何物,便忙问:“此为茶,为茗?”吴地士族听了这句外行话,颇觉可笑。因为“茶”和“茗”其实是一回事。任瞻一看情况不妙,连忙改口说:“不,不,我刚才问的是,所饮是热的还是冷的?”结果引起一场哄堂大笑。 魏晋图画砖·耕种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社会饮食对立的状况终于有所缓和。在北魏的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河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南方的情况亦是如此,南梁的沈约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他接受了司徒所赠“北酥”之后并没有身体不适,并写了一封“谢司徒赐北酥启”,称赞这种食品“旷阻阴山之外,眇绝蒲海之东,自非神力所引,莫或轻至”。这一番话不啻表明乳制品作为一种高级营养食品,已为江南士人所接受。 饮食上的奢靡之风 饮食技术的革新,南北饮食的碰撞极大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餐桌,也助长了饮食上的奢靡之风。 譬如西晋时期的太傅何曾每天的伙食费多达一万钱,他还经常抱怨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有些讲究看起来实在有些莫名其妙,比如吃蒸饼时非蒸得裂开十字纹的不吃。但他也有讲究的资本——比如“馒头”。许多人都把“馒头”的发明权授予了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孔明先生南征孟获时,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真正的人头去祭祀河神。至于“馒头”一词,在晋代的确也出现了。束皙在《饼赋》中就写有“三春之初,阴阳交际,于时亨宴,则曼(即“馒”)头宜设”这样的句子。据说,开花馒头就是美食家何曾发明的。何曾家制作的馒头松软可口,易于消化。原因是先将生面发酵,尔后再蒸。由于何曾家馔精致,吃得合口味,所以他每次被司马炎召见时,都不吃皇家准备的御食。 在品尝美食方面,那位王济也不甘人后。其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皇帝常驾临其家,王济设宴侍奉时,用的全是琉璃器皿。王家端出的蒸小猪用人乳喂养,味道异常肥嫩鲜美,不同寻常。 美食吃得多了,嘴巴自然会刁起来。东晋时期的苻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此人是前秦国主苻坚的侄子,曾任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后来降了晋,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请他吃饭,宴会上“极江左精肴”。酒足饭饱以后,司马道子也问他:“关中之食孰若此?”他回答说:“皆好,惟盐味小生耳。”“盐味小生”是指所用的盐提炼不足,盐味小有变化,苻朗居然也能感觉出来。不但如此,他甚至连吃的鸡是露天生长而非笼养、鹅的黑羽毛和白羽毛下面的肉质和味道的差异都能辨别出来,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如此“食不厌精”,也只有在太平时节才有可能。西晋既然出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这天下如何能够太平?“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接踵而至,弄得晋室只能仓皇南渡,“寄人国土”。到了这时候,想讲究饮食也办不到了,东晋政权草创之时,府库空虚,生活十分难堪。好不容易弄到一只猪,就是最好吃的东西了。当时人以为猪头颈上的那一圈肉最为鲜美。手下人不敢享有,还要留给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吃,于是此肉就号称“禁脔”。 (来源: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
花样层出不穷、热度持续不减、市场规模可观—— 你会为一杯网红奶茶排长队吗? 不久前,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大白兔奶糖”与奶茶品牌合作推出“大白兔奶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排长队购买,甚至还导致数度断货。作为兼具牛奶与茶两种口味的饮品,奶茶近两年火爆异常,众多网红奶茶风靡大街小巷和社交平台。到2018年末,全国的现制茶饮门店已经突破了40万家。奶茶为什么如此走俏?网红奶茶的背后又有什么秘诀? 年轻一代是奶茶消费主力 “店内一天最多可以卖出近千杯奶茶” 不久前,“大白兔”60周年快闪店亮相上海凯德晶萃广场,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快闪店不仅提供多种口味的大白兔奶茶,现场还有抱枕、香水、环保袋、文件夹等多款文创产品出售。图为消费者在挑选商品。王 初摄(人民视觉) 不知从何时起,喝奶茶成为了一种潮流。掏出吸管,“噗”的一声扎破塑封,深吸一口,甘甜的奶茶混合着珍珠等调料充满整个口腔。对在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陶茜来说,喝奶茶似乎成为夏天到来后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仪式。“奶茶很多时候已经代替了水。”陶茜说。 走在街上,随处都有人手捧奶茶饮用。而在社交网络上,许多人夸张地将奶茶称作“续命水”,还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调侃:“没有什么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杯。” 在北京工作的齐子萌自认为是“奶茶重度成瘾”消费者,只要不喝就会心情低落。读书时,她甚至建立了一个奶茶微信群,方便整栋宿舍楼的同学拼单订购奶茶外卖。“一开始建群只是因为我想喝,现在群里已经扩充到近300人,每天都很活跃。”齐子萌说。 相关统计显示,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是茶饮消费的主力,16岁至35岁人群占据了新式茶饮消费者的九成以上。 人们对奶茶的热情转化成实打实的销售数据。北京“一点点”奶茶门店的店员小陈介绍:“夏天是销售旺季,店内一天最多可以卖出近千杯奶茶,淡季的时候也能日销五六百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年中国茶饮市场规模达到537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也被吸引到奶茶行业。2018年,多家现制奶茶的明星品牌全年融资超过10亿元,“奈雪の茶”更是以A+轮60亿元估值成为了中国现制茶饮行业的第一个独角兽企业。 据预测,2019年全国综合饮品销售额有望突破600亿元,新中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在400亿至500亿元。 随着奶茶消费群体的扩大,一批产品特色鲜明、营销手段丰富的奶茶引发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图为人们在一家“喜茶”店前排队等待。(人民视觉) 让人“上瘾”原因很多 “实质上消费的是奶茶附带的时尚文化”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在选择饮品时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奶茶口感丰富、选择多样,是受欢迎的重要因素。“水也能解渴但没有味道,奶茶的冰度、甜度都能自己选择,来上一杯,一天的工作劳累都化解了。”陶茜这样解释喜爱奶茶的原因。 在厦门从事行政工作的周玮说:“奶茶不仅可以喝,还可以加珍珠、椰果等各种配料。许多奶茶还是‘高颜值’产品,看了就让人很有食欲。” 除了饮用,奶茶还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手段。在上海工作的熊凡表示,自己常常会通过请对方喝奶茶的方式表达友好和感谢。 “请喝奶茶不会太正式,花钱不多,又是很多人比较喜欢的,对方也更容易接受。”周玮则认为,喝奶茶形成了一种潮流,是很好的社交话题。“喝了哪个新出的网红品牌,就会想要在社交平台‘晒’一下,和大家一起讨论。”周玮说。 如今,人们需要的不再只是一杯单纯的饮品,趣味性、个性化产品更加受到追捧。为了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各个奶茶品牌在经营上也各出奇招。例如,“喜茶”走红后,主打各类文化元素的奶茶也应运而生,从奶茶的命名到包装无处不体现年轻人中流行的语言。例如,“答案”奶茶结合AI技术与3D打印技术,将文字印在奶盖上,推出了能答疑解惑的奶茶。此外,城市限定产品、品牌联名产品等新鲜玩法层出不穷,“奶茶+软欧包”“奶茶+酒”等复合经营模式也进一步拓展了奶茶的消费群体。 对于奶茶的热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韩晓宁表示:“奶茶大多价格不高,在年轻人支出能力许可范围内。奶茶消费也在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场景范围内,逛街时即可购买。同时,奶茶带有一些‘舶来品’的新颖标签,与日常消费品存在些许文化差异。年轻人消费这些新品牌奶茶,实质上消费的是奶茶附带的时尚文化。” 用户体验决定能红多久 “觉得好像并不值得自己排那么久” 那么,网红奶茶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业内人士指出,食品安全、过度营销、产品同质化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是制约奶茶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近日,奶茶品牌“甘茶度”被查出存在水果腐烂变质、店内原材料随地堆放、缺乏消毒设施等问题,引发对奶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喜欢喝奶茶的人这么多,如果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那就太可怕了,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在安徽读书的金璐遥说。 一些网红奶茶品牌过度的“饥饿营销”也引发了争议。部分门店新开业时排队时间动辄三四个小时,甚至出现了加价销售的奶茶“黄牛”。周玮一度热衷于打卡网红奶茶店,排队最久的一次,她足足等待了将近1个小时才抱得奶茶归。但她认为,过多的等待消耗了自己对奶茶的兴趣。“奶茶到手之后,会觉得好像并不值得自己排那么久,所以自己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周玮说。 随着奶茶品牌、门店数量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也制约着行业发展。例如,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奶茶品牌都包含水果茶、奶茶、奶盖茶等产品,产品组合相似。在业内人士看来,茶饮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容易被模仿,行业门槛较低,一些不能满足消费新需求的茶饮品牌将会逐渐被“冷落”。 火爆之后,奶茶行业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奶茶行业的茶饮产品线将更加丰富,将出现更多盈利性的周边产品,咖啡、果汁、茶与甜品轻食等多品类融合发展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核心竞争力对于茶饮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稳定的品质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品牌创新以及添加个性化的体验是稳定客群的关键因素。” 不久前,美团点评发布的《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指出,未来消费者期望更加高效便捷的消费,“提前点,到店取”的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模式将成为行业大势所趋。全面化、立体化营销将引领现制茶饮行业营销的新趋势,创意互动、社区活动、跨界营销等全新玩法,将让茶饮品牌营销增加新的社交传播形式。(潘瑾瑜 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