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诗话,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摩登6测速 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中秋节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中秋节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中秋节的诗句,都是千古绝唱。翻阅我国浩繁的古典诗词,月亮的意象呼之而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秋节的诗句)此身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诗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中秋诗词)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王实甫:《西厢记》中秋诗词)月悬于天,离人间何其遥远,而人与它的感情又是何等亲近!古代几乎没有不写月的诗人,因此,从诗中看月,触目皆是。写月诗最多当推唐代诗仙李白,有320多首是写月亮的中秋诗词。
中国人对月亮如此亲近,万般钟情,积淀成一种共识,一种精神,那就是“月文化”。我们在中秋的崇月、赏月习俗中看到了“月文化”,更在古典中秋诗词中看到了月文化。
李白(701_762),摩登6网址 唐代伟大诗人,他的《月下独酌》中中秋节的诗句独具情韵。诗云: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中秋诗词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才情卓越,摩登6登录 胸怀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诗首四个中秋节的诗句描写花、酒、人、月影。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旧归于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就月影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中秋节的诗句描写了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性格。
中秋诗词
杜甫(712_770),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前两联睹月兴叹,以象征团聚的八月十五之圆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状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显出满月之明亮,下字奇险,立意新奇,别具一格。再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秋节的诗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战乱离散已久,无从得到他们的音讯。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感人至深。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他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引出空间的变化,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露出感情的迁移。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郁闷和愁苦。
李商隐(812一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他的两首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咏月诗词格调凄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第一首中秋诗词通过嫦娥的孤寂处境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第二首中秋诗词写深秋之夜,青女素娥与月中婵娟比赛谁更耐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独凄清的情怀。
张九龄(678_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他的《望月怀远》中秋节的诗句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中秋诗词。起句“海上生明月”虽全是写景,却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转入“怀远”。从月出东山到月落乌啼,漫漫长夜,更兼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
三四两句,以怨为中心,“情人”与“相思”,“遥夜”与“竟夕”相呼应。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气候更凉,寒露也沾湿了衣衫。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不如睡去,好在梦中与她相聚。诗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回味。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他的《十五夜望月》中秋节的诗句别有情趣,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描写中秋的诗句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秋诗词。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彻骨的相思。诗作意境凄美,通过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氛围,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就中秋诗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苏轼(1036一110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其中秋节的诗句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中秋诗词《水调歌头》。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圆圆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在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上片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中秋诗词《把酒问月》中化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像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事占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日:‘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问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李白中秋诗词《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这一中秋节的诗句,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的。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诗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且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之意,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此句与王勃中秋诗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中秋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中秋诗词“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作品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又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故胡仔《苕溪鱼隐丛话》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评无过誉之处。
辛弃疾(1104—1207),南宋伟大词人,一生坚持抗金,遭当权者之忌。他的中秋诗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写道: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中秋诗词作于淳熙元年(1 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开头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飞镜”,飞天之明镜,此指月亮。因明月而思及姬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所以这“问妲娥”是含有无限凄凉之意的。表面上是写月宫的人和事物,实际上隐含了对朝廷中主和派的痛恨。
下片陡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气,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接着,作者更发奇思异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稼轩襟怀高阔,他砍去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这不正暗喻除去朝中奸邪之辈吗?词人抒发了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作者襟怀高阔,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
描写中秋的诗句
月亮,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虽然不是中秋诗词,但集中运用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和人物,抒写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赞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飓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你看,当烈士的忠魂上天,月中仙人吴刚赶忙捧出桂花酒慰问,寂寞的嫦娥舒展长袖跳起欢迎的舞蹈,引得月宫仙女翩翩起舞,以至于“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场面浩大,感人至深。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日: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副佳联云: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像力。
重庆巫峡瑶台山上有一副妙联这样写道: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联云: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上的对联也颇有趣: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